我的位置: 首页> 法律资讯> 法律专题> 守法普法> 资讯详情
双方约定原告所在地法院可以在被告所在地起诉吗?
在社会活动中,当事方都希望在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向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法院或仲裁解决相应纠纷。

当事方在相应的协议或合同中约定到有利于自己的一方法院管辖,这样约定的目的是从诉讼成本和诉讼经验等方面考虑。比如:如果自己是乙方,则希望乙方所在地法院起诉;如果自己是甲方,则希望在甲方所在地法院起诉。约定在自己所在地法院起诉,首先解决了差旅费的情况,方便应诉,更重要是减少了沟通和经验不足等问题,自己所在地的当地的法院判例和法院观点、当地政策等,当地的代理律师或自己相对是比较了解的,大大降低了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败诉的风险。

对于约定仲裁及其他约定的情况不做探讨,仅对约定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后能否向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的相应问题与大家交流和学习。

希望在管辖方面给予诉讼主体比较宽松的诉讼环境,使得当事人能够更加自主的选择管辖法院,尽量减少我国部分地区法院案件量极大而影响司法效率,引导当事人向案件较少、效率较高的法院起诉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被告积极应诉答辩,减少公告送达,防止虚假诉讼和提高案件的调解结案问题。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合同或协议约定:“如果发生纠纷,协商不成,可以向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诉”的当然能向原告所在地起诉,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能否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实践中争议很大!本文根据我们近期实践,简单阐述一下我们的观点,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对于相应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可以”向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诉的情况,我们认为相应的约定不是必须或应当的意思,没有排除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属于法定管辖,没有明确约定排除的,则被告住所地法院应当有管辖权,不能无故剥夺相应诉讼权利。
法院
对于约定的管辖条款中没有明确约定“必须”“应当”向原告所在地起诉的,属于没有排除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是根据简单的文字表面的意思。根据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李志芬在中国法院网发表的相应观点认为:约定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可视为原告纯获利益的合同,这时在不损害被告利益的情况下,原告放弃该利益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的,属于原告自由处分其权利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认为如果在起诉时被告确实在其住所地,原告向被告住所地起诉,更加有利于被告的权益,方便被告诉讼和行使抗辩权,从而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增加案件调解的可能性,减少申请执行人的案件数量。

  再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的管辖相对是比较宽松的,没有特别的死板规定,相应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当事方诉讼,查清案件事实、节约司法资源、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等考量和设置。《民事诉讼法》第22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第24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第35条规定: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第36条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第130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当事人未提出管辖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根据相应的法律规定,我们认为,在相应的合同或协议中使用“可以”、“可”等类似的约定的,只要不是使用“必须”、“应当”等用语时,原告在发生纠纷后,是可以向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的,被告住所地法院应当受理,因为被告住所地的管辖属于法定管辖,在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排除的情况下应当具有管辖权,不得随意剥夺。

根据我们近期代理的金融机构案件的实践,合同虽然约定了原告所在地管辖,我们向被告所在地起诉,被告所在地法院也对我们起诉的案件进行了立案和受理,也做出了相应判决,但是也有部分法院认为合同中“可以向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诉” 属于明确约定了管辖法院并且已经排除了被告法院的管辖。同时,在我们的实践中,还发现原告向被告所在地法院提交起诉材料后,被告所在地法院进行诉前联调,对于能够找到相应被告人员的,立案处理。

【注:这种情况被告基本不会提出异议的,因为在被告所在地起诉的,被告是有利于的】同时,在实践中,还有部分法院,在我们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受理后,相应法院对于下落不明或者拒绝签收法律文书的被告,在受理后移送原告所在地法院。同时,我们认为,在实践中,是可以通过追加被告或第三人等方式取得相应法院的管辖权,但是严禁提交虚假资料和杜绝使用虚假诉讼的方式。

听.讼是专业的法律咨询平台tingsonglaw.com,如您有任何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欢迎致电律师。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新闻时事、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作品内图片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联系客服告知,我们核实后将立即删除。
听讼网整理
做您的口袋律师,倾听您的法律问题
2
您的鼓励,将成为作者的创作动力。
全部文章8440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最新咨询解答

免费咨询

听讼法律咨询公众号

律师回复不错过

听讼法律咨询小程序

随时随地咨询

我是律师

 

联系客服 9:00-18:00

027-85881208

听讼律助公众号

案源信息早知道

鄂ICP备18021267号-4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340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B2-20210603)

Powered by 听讼网 Copyright © 武汉听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465号三期光谷创意大厦2501-2502